# 硬件 * CPU:16 核 32 线程。 * 内存:96 G。 * 显卡: * 4090:24 G 显存。 * 3090:24 G 显存。 * 硬盘:12 T。 更详细的硬件如果需要的话,自己去看吧。 # 队列系统(SLURM) ## 基本概念 队列系统使用 slurm。这是个在集群上广泛使用的队列系统,可靠性应该会比之前好很多。 学校的 hpc 上用的是 PBS,和这个不一样,但很多概念是相通的,例如队列、节点等(当然这里只有一个队列和一个节点)。 这里只简单记录一下如何使用。更多内容,网上随便搜一下 slurm 的教程就可以找到很多介绍,也可以看官网文档。 slurm 限制 CPU 按照核(而不是线程)分配, 提交任务时, `sbatch` 命令中的 `cpu` 或者 `core` (它俩是同义词)都是指核的数量而不是线程数 (也就是说,实际运行的线程数要再乘以 2)。 一些软件(例如 VASP)支持两个层面的并行,一个叫 MPI,一个叫 OpenMP,实际运行的线程数是两者的乘积。 MPI 并行的数量就是提交任务时指定的 task 的数量, OpenMP 并行的数量等于提交任务时指定的分配给每个 task 的 CPU 的数量再乘以 2, 也就是最终的线程数等于指定的 CPU 数量乘以 2。 此外对于 VASP 还有一个限制:当使用 GPU 时,MPI 并行的数量必须等于 GPU 的数量,否则 VASP 会在开头报个警告然后只用 CPU 计算(但不会报错)。 其它大多使用 MPI 并行的软件没有这个限制。 ## 常用命令 提交一个 VASP GPU 任务的例子: ```bash sbatch --gpus=1 --ntasks-per-gpu=1 --job-name="my great job" vasp-nvidia-6.4.0 mpirun vasp-std ``` * `--gpus=1` 指定使用一个 GPU(排到这个任务时哪个空闲就使用哪个)。 可以指定具体使用哪个GPU,例如 `--gpus=4090:1`。 可以简写为 `-G`。 这个选项实际上是 `--gres` 选项的一种简便写法,当需求更复杂时(例如,指定使用一个 3090 和一个 4090)时,就需要用 `--gres`。 例如:`--gres=gpu:3090:1,gpu:4090:1`。 “gre” 是 “generic resource” 的缩写。 * `--ntasks-per-gpu=1` 是一定要写的。 * `--job-name=` 指定任务的名字。可以简写为 `-J`。也可以不指定。 * 默认情况下,一个 task 会搭配分配一个 CPU 核(两个线程),一般不用修改。如果一定要修改,用 `--cpus-per-task`。 提交一个 VASP CPU 任务的例子: ```bash sbatch --ntasks=2 --cpus-per-task=2 --job-name="my great job" vasp-gnu-6.4.0 mpirun vasp-std ``` * `--ntasks=2` 指定在 MPI 层面上并行的数量。 可以简写为 `-n`。 * `--cpus-per-task=2` 指定每个 task 使用的 CPU 核的数量,OpenMP 并行的数量等于这个数再乘以 2。 要列出已经提交(包括已经完成、取消、失败)的任务: ```bash squeue -t all -l ``` 取消一个任务: ```bash # 按任务的 id 取消 scancel 114514 # 按任务的名字取消 scancel -n my_great_job # 取消一个用户的所有任务 scancel -u chn ``` 要将自己已经提交的一个任务优先级提到最高(只是自己已经提交任务的最高,不影响别人的任务): ```bash scontrol top job_id ``` ## `sbatch` 的更多参数 ```bash # 提交一个新任务,但是礼让后面的任务(推迟到指定时间再开始排队) --begin=16:00 --begin=now+1hour # 指定工作目录 --chdir=/path/to/your/workdir # 指定备注 --comment="my great job" # 指定任务的 ddl,算不完就杀掉 --deadline=now+1hour # 标准错误输出写到别的文件里 --error=error.log # 将一些环境变量传递给任务(=ALL是默认行为) --export=ALL,MY_ENV_VAR=my_value # 不传递现在的环境变量 --export=NONE # 打开一个文件作为标准输入 --input= # 发生一些事件(任务完成等)时发邮件 --mail-type=NONE,BEGIN,END,FAIL,REQUEUE,ALL --mail-user=chn@chn.moe # 要求分配内存(不会真的限制内存使用,只是在分配资源时会考虑) --mem=20G --mem-per-cpu --mem-per-gpu # 输出文件是否覆盖 --open-mode={append|truncate} # 指定输出文件 -o, --output= # 不排队,直接跑(超额分配) -s, --oversubscribe # 包裹一个二进制程序 --wrap= ``` # 支持的连接协议 ## SSH ssh 就是 putty winscp 之类的工具使用的那个协议。 * 地址:xmupc1.chn.moe * 端口:6007 * 用户名:自己名字的拼音首字母 * 可以用密码登陆,也可以用证书登陆。 从一台服务器登陆到其它服务器,只需要使用 `ssh`` 命令: ```bash ssh jykang ssh xmupc1 ssh xmupc2 ssh user@host ``` 直接从另外一台服务器下载文件,可以使用 `rsync` 命令: ```bash rsync -avzP jykang:/path/to/remote/directory_or_file /path/to/local/directory ``` 将另外一个服务器的某个目录挂载到这个服务器,可以使用 `sshfs` 命令: ```bash sshfs jykang:/path/to/remote/directory /path/to/local/directory ``` 用完之后记得卸载(不卸载也不会有什么后果,只是怕之后忘记了以为这是本地的目录,以及如果网络不稳定的话,运行在这里的软件可能会卡住): ```bash umount /path/to/local/directory ``` 如果不喜欢敲命令来挂载/卸载远程目录,也可以 RDP 登陆后用 dolphin。 ## RDP 就是 windows 那个远程桌面。 * 地址:xmupc1.chn.moe * 用户名:自己名字的拼音首字母 * 密码和 ssh 一样(使用同样的验证机制)。 RDP 暂时没有硬件加速(就是半透明之类的特效会有点卡),但也是能用的。 ## samba samba 就是 windows 共享文件夹的那个协议。 * 地址:xmupc1.chn.moe * 用户名:自己名字的拼音首字母 * 初始密码和 ssh 一样,你可以自己修改密码(使用 `smbpasswd` 命令)。samba 的密码和 ssh/rdp 的密码是分开的,它们使用不同的验证机制。 在 windows 上,可以直接在资源管理器中输入 `\\xmupc1.chn.moe` 访问。 也可以将它作为一个网络驱动器添加(地址同样是 `\\xmupc1.chn.moe`)。 # 其它软件 我自己电脑上有的软件,服务器都有装,用于科研的比如 VESTA 什么的。可以自己去菜单里翻一翻。 ## 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是 NixOS,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小众的系统。 它是一个所谓“函数式”的系统。 也就说,理想情况下,系统的状态(包括装了什么软件、每个软件和服务的设置等等)是由一组配置文件唯一决定的(这组配置文件放在 `/etc/nixos` 中)。 要修改系统的状态(新增软件、修改设置等等),只需要修改这组配置文件,然后要求系统应用这组配置文件就可以了, 系统会自动计算出应该怎么做(增加、删除、修改哪些文件,重启哪些服务等等)。 这样设计有许多好处,例如可以方便地回滚到之前任意一个时刻的状态(方便在调试时试错); 一份配置文件可以描述多台机器的系统,在一台上调试好后在其它机器上直接部署; 以及适合抄或者引用别人写好的配置文件。 以上都是对于管理员来说的好处。对于用户来说的好处不是太多,但是也有一些。 举个例子,如果用户需要使用一个没有安装的软件(例如 `phonopy`,当然实际上这个已经装了),只需要在要执行的命令前加一个逗号: ```bash , phonopy --dim 2 2 2 ``` 系统就会帮你下载所有的依赖,并在一个隔离的环境中运行这个命令(不会影响这之后系统的状态,可以放心尝试)。 ## 文件系统 文件系统是 BtrFS。它的好处有: * 同样的内容只占用一份空间;以及内容会被压缩存储(在读取时自动解压)。这样大致可以节省一半左右的空间。 例如现在 xll 目录里放了 213 G 文件,但只占用了 137 G 空间。 * 每小时自动备份,放置在 `/nix/persistent/.snapshots` 中,大致上会保留最近一周的备份。如果你误删了什么文件,可以去里面找回。 ## ZSH 所谓 “shell” 就是将敲击的一行行命令转换成操作系统能理解的系统调用(C 语言的函数)的那个东西,也就是负责解释敲进去的命令的意思的那个程序。 大多情况下默认的 shell 是 bash,但我装的服务器上用 zsh。 zsh 几乎完全兼容 bash 的语法,除此以外有一些顺手的功能: * 如果忘记了曾经输入过的一个命令,输入其中的几个连续的字母或者单词(不一定是开头的几个字母),然后按 `↑` 键,就会自动在历史命令中依次搜索。 例如我输入 `install` 按几下 `↑` 键,就可以找到 `sudo nixos-rebuild boot --flake . --install-bootloader --option substituters https://nix-store.chn.moe` 这个东西。 * 如果从头开始输入一个曾经输入过的命令,会用浅灰色提示这个命令。要直接补全全部命令,按 `→` 键。要补全一个单词,按 `Ctrl` + `→` 键。 * 常用的命令,以及常用命令的常用选项,按几下 `tab` 键,会自动补全或者弹出提示。